生态文明建设将首次写入"十三五"规划,把环保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显示了国家对环境生态保护的重视和执行决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为当代发展着想,更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生态文明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经济学(Economics)和生态学(e-cology)来自同一个词根——"生态(e-co)"——源自希腊词汇"oikos",意思是"家"。生态学是家的学问,经济学是家的管理。生态学家所要做的是确定生命能够旺盛和生存的条件与法则。单纯从生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题,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从中寻求到既发展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把"生态"重新引入经济学,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位的追求。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今后,除了原有的四项常规污染物的总量控制以外,为了提高环境质量还要将引入工业烟粉尘、VOCs、总氮、总磷等指标,有利于具有技术优势的环保企业。此外,环境质量提高的判断标准还将引入感官指标,以老百姓的感受为主要出发点,相关领域如雾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的治理目标有望被率先落实到位。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观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自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坚持补偿与惩罚统一的原则。为了保护公共环境而牺牲了自己经济利益的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应该得到经济上的补偿。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制度建设代表生态文明的"软实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除了坚持实施已有的有效制度外,还需要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包括建立新制度和完善已有制度。形成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文化制度,目的是构造全社会的"自律体系"。
放眼世界,全球文明的塑造将在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中发展出纵横交错的全球经济完全交融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发展出全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生态、军事力量的均衡较量模式;发展出人类文明总体力量与生态系统再均衡的关系;发展出一整套具有革命性的科学新技术。
生态文明并不是指游牧采集时代原始的生态文明,而是现代文明的升华与演进,是一种在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成果,适应现代人口规模需求条件下全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具有共生、共通、共一、共荣、共演的上升特性。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